職業病危害及防治知識
《職業病危害及防治知識》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職業病危害及防治知識(141頁珍藏版)》請在安全文庫網上搜索。
1、目錄,一、職業衛生基礎知識二、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與辨識三、職業病危害控制技術四、個體防護五、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六、職業病防治監管,一、職業衛生基礎知識,1.國內外職業衛生工作的發展,1.1國外職業衛生工作的發展歷程早在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第一個認識到鉛是腹絞痛原因的人。中歐的阿格里科拉(Agricola,1494-1555年)于16世紀出版了論冶金一書。同一時期,意大利的拉馬茲尼(Ramazzini,1633-1714年)于1700年出版了論手工業者疾病,該書描述了50多種職業病,被譽為職業醫學之父。英國國會在1802年頒布的學徒健康法被認為最
2、具代表性,成為了現代勞動法律制度誕生的標志。1906年英國頒布了工人賠償法,將6種職業病納入工傷賠償范圍,由此開創了將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納入一體化管理的歷史。,1970年,美國頒布了世界首部職業安全衛生法,并組建了“國家職業安全健康局(OSHA)”及“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研究所(NIOSH)”。1972年日本頒布了工業安全衛生法;1973年法國也頒布了相關法律;1974年英國頒布了勞動安全衛生法;1990年韓國頒布了工業安全健康法;當前,國際上將職業安全和衛生統稱為“職業安全衛生”,是“跨世紀的綜合學科”,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形成了一些專門的職業安全衛生機構,如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
3、職業安全健康局、國際職業安全健康信息中心、國際勞動監督協會、國際職業衛生學會、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等。,1.2我國職業衛生工作發展概況早在公元10世紀,宋朝的孔平仲就曾指出,采石人所患肺部疾病是由于“石末傷肺”所致。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1593年)中明確提到了鉛礦工人的鉛中毒。1954年起,我國開始建立勞動衛生與職業病的防治機構。1956年,國務院頒布了“三大規程”(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筑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據統計,我國涉及職業衛生的法律、法規有20多種,各類標準、規范達160多種,特別是2002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規范的出臺
4、,標志著我國的職業衛生工作已經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軌道。,職業病防治法共7章90條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修改決定。修改著重解決三方面的問題:強化用人單位依法落實職業病防治措施的職責;職業病診斷鑒定難問題;監管體制不順暢的問題。,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目前我國從事職業衛生工作的各類技術機構及技術人員、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專業的高校都日漸增多??茖W研究方面,自國家“七五”規劃開始,一些重點職業?。▔m肺、職業中毒性神經系統疾病、中毒性肝病、職業性哮喘)的診斷、發病機制與防治研究被列為
5、國家科技攻關課題。此外,全國性的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術會議每5年召開一次,職業衛生專業學組包括職業衛生檢測學組、粉塵與塵肺學組、職業病學組、職業流行病學學組、物理因素學組等的會議也每兩年召開一次。,職業衛生(勞動衛生):是對工作場所內產生或存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損害進行識別、評估、預測和控制的一門科學,其目的是預防和保護勞動者免受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響和危害,使工作適應勞動者,促進和保障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福利。是研究職業有害因素對機體健康影響及其防治的科學,屬預防醫學。主要任務是如何識別、評價、控制和預測不良的職業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損害,樹立“三級”預防、群體和環境
6、觀念,從而達到保護并促進勞動者健康,以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職業衛生常識,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的工作有關疾病、職業病和傷害。職業性有害因素(職業病危害因素):在職業活動中產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對職業人群健康、安全和作業能力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或條件,包括化學、物理和生物因素。職業禁忌,是指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病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勞動者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職業健康是研究并預防因工作導致的疾病,防止原有疾病的惡化。
7、主要表現為工作中因環境及接觸有害因素引起人體生理機能的變化。職業健康應以促進并維持各行業職工的生理、心理及社交處在最好狀態為目的;并防止職工的健康受工作環境影響;保護職工不受健康危害因素傷害;并將職工安排在適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工作環境中。,工作有關疾?。殬I性多發病,work-relateddiseases):是與多因素相關的疾病,在職業活動中,由于職業性有害因素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導致勞動者罹患某種疾病或潛在疾病暴露或原有疾病加重。其共同特點是:與職業因素有關,但兩者之間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即職業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職業因素可以促使潛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劇惡化,如一氧化碳可使動脈壁膽固醇沉積增
8、加,可誘發和加劇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緊張作業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調離該職業或改善環境可使疾病緩解或停止發生。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常與接觸粉塵有關,井下工人高血壓、腰背痛、消化性潰瘍患病率增加。,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勞動者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不一定會發生職業性疾患、傷殘或死亡,形成這種結局必須具有一定的致病條件,即個體、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條件三個因素聯系在一起,才能對人體發生職業性損害。1.作用條件:接觸方式、接觸時間、接觸強度。2.職業性有害因素:性質、危害程度。3.個體因素:遺傳因素;年齡和性別;個體健康狀況;生活方式及個人習慣。,工作場所:勞動者進行職業活動、并由用
9、人單位直接或間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點。直接控制:廠內所有管理的車間或場所間接控制:1)位于廠區內、無職業衛生管理機構、主要為企業生產提供服務的外包(委)企業;2)位于一個工業園區內的所有合作企業;3)無職業衛生管理機構的承包單位。4)其它,工作地點:勞動者從事職業活動或進行生產管理而經?;蚨〞r停留的崗位作業地點。工作場所、工作地點和危害因素識別的關系:所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都圍繞工作場所、工作地點進行。工藝流程圖要具體到工作地點及工作地點的設備(為采樣點的確定和危害因素的識別打基礎)按巡檢路線和定時停留點確定工作地點+設備型號、設備臺數、設備布置確定采樣點,職業衛生標準:為實施職業病防治法律
10、法規和有關政策,保護勞動者健康,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由法律授權部門制定的、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實施的技術要求。職業接觸限值: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反復接觸,對絕大多數接觸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許接觸水平,是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瘜W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和最高容許濃度三類。物理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限值和最高容許限值。,最高容許濃度(MAC)是指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和任何工作地點有毒化學物質均不應超過的濃度。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指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8小時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許接觸濃
11、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許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超限倍數:對于粉塵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學有害因素,采用超限倍數控制其短時間接觸水平的過高波動。在符合PC-TWA的情況下,粉塵的超限倍數為其PC-TWA的2倍,化學物質的超限倍數見下表?;瘜W物質超限倍數與PC-TWA的關系,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工作內容職業衛生防治工作應遵循三級預防的原則開展工作:一級預防(primaryprevention,病因預防):又稱病因預防,采用有利于職業病防治的工藝、技術和材料,合理利用職業病防護設施及個體防護用品,減少勞動者職業接觸的機會和強度,預防和控制職業
12、病危害的發生。,二級預防(secondaryprevention,發病預防):又稱發病預防,通過對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結合環境中職業性有害因素監測,以早期發現勞動者所遭受的職業危害。三級預防(tertiaryprevention,臨床預防):對患有職業病和遭受職業傷害的勞動者進行合理的治療和康復。,二、作業環境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與辨識,(一)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隨分類標準不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1按危害因素的來源分類(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2按導致職業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類(衛生部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
13、害因素,a.化學因素有毒物質: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鹽酸、硫酸、氫氧化鈉、氯、氨、肼、硫化氫、錳及其化合物、生產性粉塵:煤塵、矽塵、電焊煙塵、石膏粉塵和石灰石粉塵b.物理因素異常氣象條件:高溫、高濕、低溫、高氣壓、低氣壓噪聲、振動、工頻電場、紫外線、臭氧,(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a.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b.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c.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如安排的作業與勞動者生理狀況不相適應等d.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e.長時間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a.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炎熱季節的高溫、太陽輻射
14、;b.廠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c.由不合理生產過程中所致危害。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往往同時存在多種有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產生聯合作用。,(4)其他因素,個人因素,如個人生活習慣的不良,如過度飲酒、缺乏鍛煉等。社會經濟因素,如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國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生態環境、管理水平等因素都會對企業的安全、衛生的投入和管理帶來影響。另外,如職業衛生法制的健全、職業衛生服務和管理系統化,對于控制職業危害的發生和減少作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也是十分重要的。,按導致職業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類,2002年衛生部頒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中將職業病危害因素分為十大類:1、粉塵類
15、2、放射性物質類(電離輻射)3、化學物質類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7、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職業性腫瘤的職業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匯總,序號職業病危害因素生產單元1生產性粉塵煤塵采煤工作面在割煤、裝煤、運煤及支護過程,煤場、選煤、矸石場。矽塵掘進工作中掘進(鑿巖)、裝巖、清理、運輸及支護過程。2物理性因素噪聲、振動采掘機械、鑿巖工具、通風局扇及運輸設備;地面生產性噪聲主要來源于各種風機、輸送機、振動篩、選矸等。電離輻射(氡、射線)井下作業環境、皮帶料位計。3化學性因素一氧化碳井下作業環境、
16、鍋爐房。硫化氫多積聚于礦井低洼處。二氧化硫井下作業環境、鍋爐房。氮氧化物井下炮煙、鍋爐房。,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情況,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情況,(六)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1.引起職業病勞動者長期在有職業病危害的環境條件下作業,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等途徑進入體內,天長日久,超過了人體代償功能所承受的限度,造成機體特定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并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勞動能力,這種疾病就稱為職業病。不同的危害因素可引起臨床癥狀不同的職業病。,2.引起職業性多發病勞動者長期在有毒有害物質環境下作業,雖沒有引起的職業病,但可能引起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對非職
17、業病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抵抗力降低,使發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如:礦工中消化性潰瘍、肺結核等。3.引起生產性傷亡如空氣中的易燃易爆粉塵濃度過高,遇火發生爆炸而發生工傷事故。4.致癌和致畸胎放射性物質,如X射線和紫外線;化學因素中的多環芳香烴類一些金屬和鹽類等都有比較明顯的致癌作用或是能使人體遺傳基因發生改變。,三.職業危害控制技術,職業病危害的預防控制對策包括:對職業病危害發生源、傳播途徑、接觸者三個方面的控制。發生源的控制原則及優先措施是:替代、改變工藝、密閉、隔離、濕式作業、局部通風及維護管理;傳播途徑的控制對策及優先措施是:清理、全面通風、密閉、自動化遠距離操作、監測及維護管理;接觸者的控制
18、原則及優先措施是:培訓教育、勞動組織管理、個體醫學監護、配備個人防護用品以及維護管理等。,(一)職業病危害防治原則,1.消除或控制產生職業有害因素的操作環節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高毒物質無毒物質代替有毒物質是有限度的,盡量使用低毒物質代替高毒物質。如用二甲苯、甲苯代替苯作為工業原料和溶劑,以防苯中毒,油漆生產中用鋅鋇代替鉛白,用鐵紅代替鉛丹,以預防鉛中毒;溫度計生產用酒精代替汞,以預防汞中毒等。,(二)技術措施,改革工藝,減少職業有害因素如高溫作業設計工藝流程時,盡量將熱源設在車間外面或主導風向的下方向;紡機、風動工具、鑄造機械等車間,以壓鑄代替鑄造,以減輕噪聲危害;噴漆作業采用靜電噴漆、
19、水性電泳漆自動上漆等工藝,以減少苯的危害。,2.密閉和隔離措施密閉:通過機械化、管道化生產,防止粉塵和毒氣外逸,是最先進的方法。如物質的粉碎、篩分、輸送、包裝等工序采取密閉措施,可有效地防止粉塵飛揚;金屬冶煉過程,在加料、出料和熔煉過程中采取密閉措施,可防止金屬中毒。許多中毒都是由于密閉措施不好,造成毒氣“跑、冒、滴、漏”所致。隔離:隔離是將生產設備和工人操作地點分割開來,從而減少職業危害。如將操作地點放在隔離室,通過電腦操作生產,使工人操作點遠離生產設備;高溫作業,對車間內不能消除的熱源,利用水和玻璃纖維等導熱性小的材料進行隔熱等。,3.濕式作業主要用于粉塵作業,是防止粉塵飛揚的有效措施。如
20、礦山開采采用水心風鉆,打眼用水沖洗炮眼中的巖粉,爆破時預先用朔料水袋代替部分跑泥裝入炮眼,礦石粉碎時噴淋灑水等。,4.通風4.1自然通風(1)利用風壓原理,借助外界風力造成的風壓和室內外空氣的溫度差及進、排氣口壓差造成的熱壓使空氣流動,從而達到自然通風的目的。(2)利用熱壓原理通風多用于冶煉、軋鋼、鑄造、熱處理等高溫車間。由于車間內溫度較高,較重的室外冷空氣由車間下部進入車間,車間內較輕的熱空氣則從車間的天窗流出,形成車間全面的自然通風。,4.2機械通風(1)全面通風主要用于對高溫車間進行全面通風換氣及對有毒氣體的車間輸送新鮮空氣,以使整個車間的空氣環境符合衛生條件。(2)局部通風分為局部送風
21、和局部排風兩類。局部送風一般用于高溫車間,天車操縱室一類的流動工地往往也需要局部送風。局部送風的溫度一般低于車間環境溫度。局部排風又稱局部抽風,旨在將有毒有害物質在生產源處就地排走或控制住一定范圍內。,(三)煤礦防護設施,1.防塵粉塵是煤礦生產作業中存在的最主要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礦井安全有極大的危害性,是煤礦職業病防治的關鍵控制點。其控制技術的核心是通過灑水噴霧抑塵降塵。(1)井下灑水防塵噴霧降塵:在井底煤倉、采區溜煤眼、工作面刮板輸送機、順槽、采區膠帶上山和膠帶大巷膠帶輸送機、順槽及綜掘面膠帶轉載機等轉載點上均設置噴霧降塵裝置。,給水栓:在設有供水管道的各條大巷、上下山及順槽每隔
22、100m應設置一個規格為DN25的給水栓;在掘進巷道中:巖巷每100m,煤巷每50m設置一個規格為DN25的給水栓;在溜煤眼、轉載點等需要沖洗巷道的位置設置一個規格為DN25的給水栓。風流凈化水幕:在采煤工作面進回風順槽靠近上下出口30m內,在掘進工作面距迎頭50m內,在裝煤點下風方向1525m處,各設置一道風流凈化水幕。,(2)煤層注水防塵煤層注水是減少采煤工作面粉塵產生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煤層注水實施較好的工作面可以使總粉塵濃度減少7585,呼吸性粉塵濃度減少65以上。煤層注水是通過鉆孔并借助于水的壓力,將水注入煤層中,使煤層得到預先濕潤,增加煤體的水分,從而減少采煤時的粉塵產生量。,(
23、3)回采工作面防塵采煤機截割煤體,是最大的產塵源。合理選擇采煤機截割機構的結構參數和工作參數,對抑塵有很大作用。截齒的類型、尺寸、數量、銳度、間距、截割速度、截割深度、牽引速度都與產塵量有密切關系。截齒選型應以煤的性質和煤層條件為依據。對裂隙較發育的脆性硬煤,鎬形齒比刀形齒產塵少;裂隙不發育的硬煤,刀形齒比鎬形齒產塵量少2/3。夾矸多的煤層適宜用重型截齒。采用數量較少并保持鋒利的截齒,產塵量小,反之則產塵量大。,滾筒葉板的螺旋角越大,越易揚塵,螺距越小,產塵量越多。截割速度、截割深度、牽引速度三個工作參數密切相關,應綜合選擇:加快牽引速度,同時降低滾筒轉速(截割速度),可選出單位產塵量最低的最
24、佳匹配值。滾筒慢轉速,截齒粗齒化,能減少產塵量,加大截割深度,同時加快牽引速度,可在很大范圍內降低單位產塵量。加大截割厚度,同時降低滾筒轉速,可取得單位產塵量最低的效果。,采煤機是回采工作面產塵最大且最難控制的塵源。由于其隨時移動并處于風流之中,粉塵易于擴散飛揚,目前國內外普遍用內外噴霧來實現降塵。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壓力不得低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低于4MPa,如果內噴霧裝置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得低于8MPa。無水或噴霧裝置損壞時時,必須停機。液壓支架必須安裝自動噴霧降塵裝置,噴霧壓力不得小于8.0MPa,開啟動作時間不大于3s,降柱、移架、放煤時同步噴霧;破碎機必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職業病 危害 防治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