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
《191.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191.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152頁珍藏版)》請在安全文庫網上搜索。
1、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 編制單位:習水縣 煤礦安全部 編制時間: 年 月 日 煤礦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審批表 縣 煤礦 單位或職務 簽 字 意 見 礦 長 總工程師 安全副礦長 生產副礦長 機電副礦長 安全管理部 生產技術部 通防管理部 地測部 機電運輸部 物資供應部 行政辦公室 救 護 隊 2021 年度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評審表 2021 年 煤礦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貫徹學習簽名表 名稱 2021 年 煤礦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 貫徹時間 貫徹地點 主持人 貫徹人 參加學習人員簽名 調 度 室 目 錄 第一章 礦井概況 .1 第一節 地理概況 .1 第二節 井田開拓與開采 .4 第三
2、節 煤層賦存及地質構造 .8 第四節 礦井主要自然災害 .19 第五節 礦井各系統基本情況 .23 第二章 2021 年生產作業計劃概況 .28 第三章 礦井災害預防 .32 第一節 頂板災害預防 .32 第二節 瓦斯災害預防 .34 第三節 煤與瓦斯突出事故的預防 .52 第四節 粉塵災害預防 .64 第五節 礦井火災預防 .70 第六節 水災事故預防 .82 第七節 電氣事故的預防 .94 第八節 提升運輸事故的預防 .99 第四章 礦井災害處理計劃 .100 第一節 組織領導 .100 第二節 災害處理力量 .101 第三節 頂板災害處理計劃 .101 第四節 瓦斯災害處理計劃 .106
3、 第五節 煤與瓦斯突出災害處理計劃 .110 第六節 火災處理計劃 .114 第七節 水災處理計劃 .119 第五章 煤礦突發事件處理計劃 .124 第一節 瓦斯超限緊急處置計劃 .124 第二節 停電停風緊急處置計劃 .126 第三節 封閉火區緊急處置計劃 .128 第四節 監控系統故障緊急處置計劃 .129 第五節 礦井水災緊急處置計劃 .129 第六節 石門揭煤和煤與瓦斯突出緊急處置計劃 .130 第七節 惡劣天氣及地災緊急處置計劃 .130 第八節 礦井避災(救護)路線 .131 附件 1:礦井發生災害事故匯報的程序和原則圖 .132 附件 2:救災指揮系統圖 .133 附件 3:發生
4、事故后立即召集的人員名單和通訊聯絡 .134 附件 4:井下救災物資儲備明細表 .135 附件 5:地面救災物資儲備明細表 .136 1 第一章 礦 井 概 況 第一節 地理概況 1、地理位置 井田位于貴州省習水縣北東部,屬仙源鎮管轄。探礦權范圍的地理坐標為: 東經 10638301064000,北緯 282430282645。長 4.10km,寬 1.53km,勘探面積為 5.66km2。井田范圍:北至毛坪,東至大山田 壩,南至磨朝灣,西至煤系露頭,井田基本呈南北向長條形。 2、交通情況 區內交通以公路為主,井田距仙源鎮 2km,井田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簡易公路。 省道 302 在仙源鎮北部通過
5、,縣道 320 經過仙源鎮,向西距習水縣城約 70km,向 南東至桐梓約 67km,北西經溫水至重慶 245km,習新公路(習水新站)從井田 北側穿過,交通較方便(詳見 井田交通位置圖)。 2 井田交通位置圖 3、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云貴高原北端向四川盆地南部過渡的斜坡地帶,屬大婁山系堯龍山 3 主脈南西端。山脈走向大致與地層走向一致,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地貌形態受 地質構造影響,以單面山為主,其特征為“兩槽夾一山”,即谷地多為二疊系下 統茅口組和三疊系下統茅草鋪組石灰巖地層,而山峰則多為三疊系下統夜郎組和 二疊系上統長興組地層。地形最高點為牛廠杠,海拔 1627.90m,最低點為田壩灣, 海拔
6、1272.20m,最大高差為 355.70m,一般在 250m 之內,屬淺切割中山地形、侵 蝕溶蝕地貌。 4、水系河流 本井田以山脊部分為分水嶺,地下水、地表水向向兩側溪溝排泄。分水嶺以 西,地表水、泉沿溪溝由南到北經過魯城、石場門排泄于羊叉河;分水嶺以東, 雖溝谷發育,但多為季節性沖溝,無河流分布,僅在井田南側磨朝溪、北側麻沙 溪沙壩及中部漆坪溝常年有水,但水量均較小,受大氣降雨影響較大,由南往北 都排泄于加單河溪,通過硫磺壩、松坎匯入綦江。 5、氣象 本井田位于大陸性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溫和潮濕,多云霧和雨。據習水縣 氣象局及鄰近重慶市綦江縣石壕氣象站 1995 年至 2005 年氣象資
7、料,最大年降雨 量 1830.9mm(1999 年),最小年降雨量 1027.5mm(2004 年),平均年降雨量 1340.9mm。一般 410 月雨量較為充沛,11 月次年 3 月雨量較小。歷年日最大 降雨量為 106.5mm(2000 年 7 月 9 日)。年平均氣溫 15.18,最高年平均氣溫 16.03(1998 年),最低年平均氣溫 14.67(1996 年),最高日氣溫 39 (2001 年 8 月 7 日),最低日氣溫-3.8(2002 年 12 月 28 日),月平均氣溫均 在 1.5以上,但 12 月至次年 2 月氣溫較為寒冷,冬季山上有積雪。年相對濕度 一般在 79.83
8、83.08之間。全年多西北風,平均風速 1.5m/s。 6、地震 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2001),地震基本烈度為 6 度。 1、井田境界 4 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黔國土資礦管函2009124 號“關于調整習水縣 煤 礦礦區范圍的通知”,本井田范圍為:南與富邦井田相鄰,北至利達井田邊界, 淺部以煤系露頭為界,深部以+400m 水平底板等高線為界,東西長約 1.7km,南北 寬 4.3km,面積 7.2323km。 第二節 井田開拓與開采 1、礦井資源/儲量 礦井地質資源量 根據勘探地質報告,井田內勘探階段獲得的煤層查明資源總量為
9、 4727 萬 t。 其中: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1179 萬 t,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 920 萬 t,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2628 萬 t。 另外,井田內獲得的原煤硫分(St,d)3%的查明礦產資源總量為 79 萬 t。 礦井工業儲量 經計算 煤礦工業儲量為 4201.4 萬 t,其中 C6 煤層 1083.2 萬 t,C7-2 層 533 萬 t,C8-1 煤層 2530.8 萬 t,C8-2 煤層 54.5 萬 t 萬 t。 礦井設計儲量 礦井設計儲量是指礦井工業儲量減去設計計算的斷層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 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構筑物需要留設的保護煤柱
10、等永久煤柱損失量的后 的儲量。根據地質構造和煤層賦存情況,本井田需留設的永久煤柱損失量計算如 下: 斷層保護煤柱 本井田內的斷層落差都小于 30m,但考慮到 C8 煤層底板下覆巖層為茅口組灰 巖,為防止茅口組灰巖含水通過斷層裂隙導出,而對礦井造成煤影響,經計算斷 層兩側各留設 30m 煤柱,經計算斷層煤柱計 38.9 萬 t。 井田境界煤柱 本井田與小煤礦人為邊界留設煤柱寬度 40m;其他井田邊界兩側各留設煤柱寬 度 20m,經計算井田境界煤柱計 15.8 萬 t。 5 露頭防水煤柱 井田東部為煤層露頭,根據“三下采煤規程”,為了提高資源回收率,第四系 下可按防沙煤巖柱留設,但考慮風氧化帶深度
11、因素,開采邊界基巖深度暫按大于 50m 考慮。經計算露頭防水(沙)煤柱為 142.3 萬 t。 公路煤柱 習新二級公路從井田北部通過,設計考慮留設安全煤柱,參考鄰近礦區煤系地 層及上覆巖層的移動規律,按下列原則計算: 表土移動角:45 下山移動角:650.5( 為煤層傾角) 上山移動角:65 走向移動角:65 公路兩側圍護寬度 10m。 根據上述參數圈定公路保護煤柱,保護煤柱資源量為 19.7 萬 t。 防水煤柱 礦床下伏茅口灰巖(P1m),為區域性強含水層,厚約 220m。茅口灰巖上距 C8 煤層底板約 17.69m,為底板進水型直接充水含水層。根據勘探報告提供的資料, 在+1200m 標高
12、以上該層巖溶發育,富水性強;標高+1200m 以下裂隙不發育,地下 水運動緩慢,富水性極不均一。本礦井采用平硐斜井(上山)開拓,平硐標高 為+925m,平硐水平以上不留設防水煤柱;平硐水平以下煤層暫不考慮留設煤柱, 在礦井開采過程中通過對茅口組灰巖富水性和水頭標高等參數進行測定后,再進 一步計算防水煤柱或進行 。 村莊保護煤柱 井田淺部村莊較少,深部零星有分散的村寨,僅在井田西南腳仙源鎮附近有少 許連成一片的村莊,該村寨暫按留設煤柱考慮,其余井田內零星分散的村寨考慮 搬遷,經計算村莊煤柱約 47.4 萬 t。 礦井設計儲量 礦井工業儲量減去上述各類永久煤柱損失即為礦井設計儲量,總計 3937.
13、3 6 萬 t。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是指礦井設計儲量減去工業場地保護煤柱、礦井井下主要巷 道及上下山保護煤柱儲量后乘以采區回采率的儲量。 工業場地和風井場地保護煤柱 本礦井主工業場地位遠離本井田,不壓覆本井田的煤炭資源。風井場地在煤層 露頭外,沒有壓煤,無煤柱損失。 井筒及主要巷道保護煤柱 主平硐及斜井保護煤柱的計算方法為:主平硐及斜井兩側各留 20m 圍護帶,然 后根據巖層移動角和各煤層不同的埋藏深度分別計算各煤層不同的保護煤柱寬度。 主平硐及斜井保護煤柱范圍在井田開拓平面圖上表示。 按照安全、合理的原則,參照相關礦井的經驗,主要巷道每側按 50m 留設保護 煤柱。 計算的斜
14、井井筒和主要巷道保護煤柱資源量為 135.4 萬 t。 采區回采率 本井田可采煤層 C6 煤為中厚煤層,煤層結構簡單,賦存較穩定,采區回采率 取值為 80%;C8-1 煤為厚煤層,采區回采率取值為 75%;C7-2 和 C8-2 煤層為薄煤 層,采區回采率取值為 85%。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礦井設計儲量場地和主要井巷煤柱)采區回采率 式中:采區回采率按規范要求分別取 75%85。 經計算,礦井設計可采儲量為 3136.4 萬 t,其中 C6 煤層 828.8 萬 t,C8-1 煤 層 1865.1 萬 t。 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 礦井設計生產能
15、力 60 萬 t/a。 礦井設計服務年限 7 礦井設計服務年限 40.2 年,其中第一水平服務年限約 20a。 3、井田開拓方式 本礦井采用平硐斜井、兩個水平開拓,第一水平標高為+925m,第二水平設 在+670m 標高。 主工業場地位于井田東部,古墳坪與天城壩之間的坡地上(天池井田東側約 2km 處),緊靠習(水)新(站)二級公路,場地標高+910925m,布置一個主 平硐,其標高為礦井的第一水平標高+925m,承擔礦井主、輔混合運輸任務。風井 場地位于慶口煤礦北部,場地標高+14001440m,布置進風斜井和回風斜井,井 口標高均為1438m。 進、回風斜井布置在茅口組灰巖內,距煤系地層底
16、部約 20m,傾角 25。井底 車場布置在+925m 水平,位于茅口組灰巖內。 后期在925m 水平布置 2 條大巷:軌道大巷和膠帶輸送機大巷(布置在茅口 組灰巖中),與二采區相連,在二采區露頭附近設二采區回風斜井和進風斜井, 全礦井實行分區通風。 4、采區布置 采區特征 首采區為一采區。采區位于 J2 勘探線以北至現有的探礦權邊界,淺部至慶口 煤礦邊界(C6 煤層底板等高線標高+1300m)。采區走向長 2000m,傾斜寬 750- 950mm,采區面積約 1.86km2。 采區為單斜構造,煤層傾角 25-35,一般為 30。采區北翼有兩條斜交斷 層(F1 和 F401),落差均在 10m
17、以內。 首采煤層 C6 煤,在首采區內的厚度 1.02.3m,平均 1.90m,凈煤厚度平均 1.58m。另一主采煤層 C8-1,厚度 2.266.28m,平均 4.09m,凈煤厚度 1.965.61m,平均 3.59m。在二者之間有一薄煤層 C7-2,厚度 0.380.98m,平 均 0.77m,與 C6 和 C8-1 的間距分別為 6.27m 和 6.37m。 8 首采區煤炭資源量 1227 萬 t(包括與慶口煤礦之間空白地帶的煤量),設計 可采儲量約 787.6 萬 t,服務年限 10a。 采區巷道布置及巷道掘進 采區內含可采煤層三層,煤層間距較小,采區巷道采用聯合布置。 根據煤層賦存特
18、點及礦井開拓部置,直接利用進回風斜井、回風斜井作為采 區的軌道上山和回風上山,另設一采區運輸上山構成采區準備系統?;仫L斜井為 專用回風井。 采區上山與工作面順槽通過平石門連接。 回采工作面走向長壁布置,采用“U”通風,一進一回布置兩條順槽,其中膠 帶輸送機順槽進風,軌道順槽回風;另外,考慮本礦井煤層瓦斯含量高、具有突 出危險性,根據消突的需要,設計在煤層底板設置瓦斯抽采專用巷,底板巷布置 方式設在 8 號煤底板下 20m 的巖層中。其設置經生產實踐可進一步調整。 為保證采區及回采工作面的正常接替和穩產,根據采煤、開拓準備和治理瓦 斯的需要,礦井移交時配備 4 個掘進工作面,其中 2 個煤巷普掘
19、工作面,2 個巖巷 掘進工作面,礦井采掘比例為 1:4。 工作面軌道、輸送機順槽等煤巷設計為梯形或矩形巷道斷面;巖巷設計為半 圓拱形斷面。巷道支護方式以錨網支護為主,局部加錨索進行加固。 第三節 煤層賦存及地質構造 1、煤層賦存情況 含煤性 井田內含煤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根據相鄰井田研究資料,屬海陸過渡 帶局限海碳酸鹽臺地潮坪成煤環境。煤系最大厚度 64.91m,最小厚度 54.22m,平 均 61.39m。含煤 410 層;純煤總厚 5.2611.21m,平均 8.20m;含煤系數平均 9 13.30%??刹擅簩訉訑?34 層,一般 4 層;可采煤層純煤總厚 4.349.57m,平 均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191
